栏目列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学校概况>>校史延革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简史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是常州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是一所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著名公办学校,由原二十一中学和原二十七中学于1997年8月合并组建而成。现有二十四个教学班,1100多名学生和100名教职工。

  常州自古崇文重教,早在唐代就诞生了州学(后为府学),县学也一度依附其中。南宋咸淳元年(1265),常州太守家铉翁将武进县学迁至法济寺(今常州市工人文化宫),这是县学独立办学的开始,随后在此地营建学宫文庙。县学旁的街道被称为“县学街”。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在2018年10月搬迁前,曾在这里办学20年之久。

  原二十七中的前身是创办于1918年的私立潜化专修馆,这是常州地区最早的私立学校。创始人是徐奂光先生。校址最初在打素巷史氏宗祠,后迁至临川里西官保巷三号史宅,又迁县学街旁的吴氏颇园旧址。校名经历了潜化专修学校、潜化中学、立本中学、中山中学、第七初级中学(文革时称红旗中学)和第二十七中学的变迁。

  原二十一中是由武进县立初级中学发展而来,创建于1926年。首任校长是虞子纲先生。校址最初在城东门外东狱庙,后在常州府衙旧址、青果巷中心桥畔、新坊桥小学和关帝庙办学。新中国成立后,校址基本稳定在东风中路(后和平北路)。校名经历了武进县立初级中学、常州市初级中学、常州市中学、常州市第一初级中学(文革时一度称反帝中学)和第二十一中学。

  这两所学校都具有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和卓越声誉,自办学伊始就为常州地区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武进县立初中在办学历史上,就以浓厚的学风和突出的学业质量而远近闻名,吸引了不少常州相邻县甚至苏北靖江、泰兴等地学生前来报考。

  两所学校师生以强烈的爱国精神,积极投身于中国近代革命斗争的洪流。上世纪30年代初,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为抗议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10月,武进县多校师生走上街头,宣传抗日爱国主张,其中就有潜化中学、县立初中的学生代表。12月,两校师生又与全县学生代表一起赴南京请愿,迫使蒋介石出面接见,答应了部分要求。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两所学校接受军管会领导,秩序井然,正常上课。新中国成立后,两校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开展工作,进行课程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教育。1953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三好”指示,勉励学生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两校师生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举行主题会、座谈会、参观工农业生产合作社,请英雄模范做事迹报告,人人争当“三好生”。常州市中学(后为二十一中)还向毛主席发出了致敬信,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汇报了学习和工作情况,并收到了热情洋溢的回信。

  这一时期,两所学校都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业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上下功夫。第一初级中学总结了一套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应当循序渐进,抓好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效率,理论联系实际等。第七初级中学则从实际出发,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把读、讲、思、议、练有机结合。在两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健康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业水平稳步提升,一初中成绩名列前茅,每年有很多学生被省常中录取。

  十年内乱期间,两校正常教学秩序一度受到冲击。1970年,市教育局决定统一全市学校名称,反帝中学改名常州市第二十一中学,红旗中学改名常州市第二十七中学。1971年开始,教学秩序有所改观,两校根据上级要求,增办高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学校发展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80年代初,两校相继停办高中,恢复纯初中教育。两校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实现四化培养更多人才,对学生开展正面教育,让学生懂道理,明是非,见行动。两校组织和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使教育教学各项工作迈上正轨。1982年两校全力以赴编写校史,为理清和保护学校历史文化做了大量工作。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多年里,两校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二十一中多次被评为市、局先进单位,二十七中师生在多项比赛中获奖丰硕。

  1997年8月,常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和第二十七中学合并组建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校址在原二十七中即县学街8号。学校占地1.1公顷,建筑面积为12766平方米。主体楼群有图书实验楼、教学楼、生活楼组成,学校拥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录播教室、E学习教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数字实验室、形体房、健身房、乒乓室、艺术欣赏室和环形塑胶运动场。

  建校之初,学校就提出“奠学生成才之基,铺教师成长之路,树学校精品之牌”的办学使命,坚持育人为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学校造就了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学校坚持自主发展,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自主管理教育,尝试“高效课堂”研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开发和实施各类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

  学校先后与市八中、延陵中学结成教育集团,2013年正式与八中开展集团一体化办学,八中更名为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天宁分校,为常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由于办学成绩显著,学校取得了诸多荣誉,2000年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首批“示范初中”,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2013年被常州市教育局确定为“优质初中”,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校园,2018年被常州市教育局确定为“新优质学校”。

  2018年10月8日,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由原校址搬迁至新校址常州市博爱路154号。搬迁后,学校仍位于常州市中心、古运河畔,占地40亩,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绿化总面积约4500平方米。校园建设以“雁文化”为主题,以五常俱全的灵物大雁所具有的品质“仁义礼智信”作为标识,命名了“仁雁楼”、“义雁楼”、“礼雁楼”、“智雁楼”、“信雁楼”以及“慧雁楼”、“雅雁楼”、“栖雁楼”等。

  学校在创建教育品牌、提升学校内涵、追求办学美誉的过程中,不断改善教育设施、建设特色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办学特色、锤炼教师队伍,形成了学校核心文化——“雁文化”,遵循“卓尔能群”的校训,以“培育未来中国人”为目标,把人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作为立足点。目前学校通过了第五轮主动发展规划论证,全校师生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省市一流公办示范初中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实验初中 王震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