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应用初探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 夏添
摘要:本文从E学习的理论出发,探讨了E学习的概念,E学习走进初中历史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结合相关课例,初步探讨了将E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认识到E学习可以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方便学生的经验分享,方便教师和学生更加迅速准确地了解学情。
关键词:E学习,历史课堂,网络技术
一、对E学习的理论认识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以自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当然,也包括教育。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活动中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方式目前被称为“E学习”,即E-Learning。该概念最早在2000年美国《教育技术白皮书》中被提出,该报告中对E-Learning的定义是:“一种受教育的方式,包括新的沟通机制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些新的沟通机制是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内容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远程学习与网上课堂等”。[①]我国国内专家也对E学习进行了相关定义,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如此解释:“E-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②]。
由此可见,E学习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中去,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革命性改造。
二、让E学习走进初中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E学习在高等教育中已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网络课程早已有之,最近出现并流行的
“慕课”(MOOC)更是开创了一种新的网络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打破了大学的围墙,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广泛的共享,并且翻转了课堂,凸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在中小学教育中,E学习也已经并且加速改变着传统教育模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随着改革目标的实现,E学习在中小学教育中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就目前初中教育现状而言,E学习在数学、英语等学科中得到的实践运用更多一些,运用在初中历史课程中相对要少得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③]可见,将E学习引入初中历史课堂也是十分迫切的。
历史学科研究人类社会的过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地比较远,学生要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并不容易。E学习可以有效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和参考书,可以有各种形式的资源。学生可以借助多种的信息渠道获取信息,网络、多媒体设备等都可以作为促进学生认知的有力工具。学习情景也更加生动逼真,虚拟的场景可以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丰富的学习资源,多样的呈现方式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知识背景、学习风格等来选择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进而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E学习走进初中历史课堂的可能性
对学生而言,初中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也比较强,在操作技术方面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而且E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以及其创造出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相对自由地安排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知识背景、爱好倾向、学习风格等来选择学习内容。这些特点都是受到学生欢迎的。
就学习资源而言,目前教师和学生在网络上能搜索和利用的资源极为丰富,比如网络上存在的各种虚拟博物馆就是极好的历史教育资源。
就学习环境而言,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非常高,可供E学习开展的网络环境已经基本具备。平板电脑的普及也为E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工具。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适应E学习发展的需要,已有不少公司开发了相关的学习软件,为学校开展E学习提供相应的学习平台。
就教育理念而言,E学习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新课改如火如荼进行了这么多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经被教师广泛接受,所以E学习的核心教育理念并不会与教师现有的教育理念存在太大的矛盾。
四、E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教学尝试
笔者所在的学校在进行E学习改革试验过程中引进了清华同方公司研发的知“好乐云平台”,作为供教师研究的网络学习平台。笔者利用“知好乐云平台”进行了一些初中历史课堂探索。现就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中七年级下册的《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一课为例,简要介绍笔者的E学习探索尝试。
(一)教学软件和硬件
该课使用的软件工具是清华同方的“知好乐教学云平台”和“知好乐电子书包”。教师使用的硬件设备是电子白板与三星XE500T1C平板电脑。学生使用的硬件设备也是三星XE500TC平板电脑。该型平板配有一支电磁笔,方便学生的操作和书写。
(二)教学活动准备
(1)在教学之前,笔者对学生进行了系统操作培训,让学生能够基本熟练掌握新的学习工具,相对于普通的纸笔来说,平板电脑的操作使用更加复杂,为了能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对学生进行操作培训。
(2)将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组4至5人,设置组长,规定组长和组员的职责,方便学生能有序开展学习活动,并且能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充分合作,深入探究。
(三)教学过程
笔者利用“知好乐教学云平台”设计了导学案(见下图),学生全程利用“知好乐电子书包”完成学习任务,并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学环节详见表格)。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活动设计 |
活动目标 |
媒体使用及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功能) |
导入 |
了解学生是否游览过故宫或者明长城 |
投票统计。 |
了解学生情况,情感准备。 |
利用清华同方知好乐教育云平台的投票系统。 |
体验探究活动一:游览明清皇宫,感受帝王气象 |
|
|
|
|
任务一 |
了解故宫在北京城的位置和故宫前三殿与后三宫的大致布局 |
1、播放纪录片《故宫》片段。 2、要求学生根据课本描述的内容,在平板上标出北京京城、皇城和宫城的范围。画出故宫前三殿和后三宫的大概位置。 3、将完成后的图片向全班展示讲解。 |
简单介绍北京城的变迁 了解明清皇宫,培养学生的平面和空间概念,突破重点。 |
利用云平台下发任务,学生通过电磁笔进行书写绘画操作。
|
任务二 |
了解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大概地理位置,故宫的布局特点、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
教师提供故宫博物院网址,学生进入虚拟博物院进行参观游览,根据任务单中的信息进行学习,尝试当一回小导游全面地介绍一下故宫。 |
全面了解故宫,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
|
体验探究活动二: 不到长城非好汉 |
|
|
|
|
任务一 |
了解明长城的规模、历史作用和文化内涵
|
教师提供相关练习,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自学完成练习。
|
全面了解明长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利用云平台下发练习任务。学生做完后自主提交,教师即时统计和分析。
|
任务二 |
搜索资料,介绍感兴趣的长城景点。 |
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网站链接,要求学生从网站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长城景点,做一个图文并茂的小PPT(一至两张即可),并向全班进行展示。 |
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习兴趣。 |
在网络学案上提供相关网站链接。 |
知者加速 |
对明长城遭游客破坏现象进行讨论 |
首先完成之前所有任务的学生自主选择完成知者加速任务。 |
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
|
总结 |
|
|
总结所学,升华情感 |
|
(四)将E学习引入本课的成功之处
第一,E学习在本课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逼真的虚拟环境,更加强调了学生的参与与互动。在了解北京故宫的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了解故宫建筑的雄伟,还可以自由游览虚拟故宫博物院,更加全面地了解故宫的全貌,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虚拟博物院中进行自由游览。这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是无法想象的。
第二,E学习在本课中的应用方便了学生知识经验的分享。在了解长城的环节中,学生同样可以通过网络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长城景点,并通过制作小PPT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再通过向他人介绍相关景点,更进一步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的需求。
第三,E学习在本课中的应用为教师和学生迅速准确了解学情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使学习效果的反馈更加及时。在传统课堂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通过一题一题的批改来完成,本堂课通过相关软件,实现了练习的迅速发放和即时批改和统计,大大提高了效率。
(五)实践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实践,笔者认为有几点值得反思之处。
第一,E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应该融入到初中历史课堂中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但是E学习的引入并不是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环境,而是作为传统教学环境的有益补充。笔者认为E学习更适用于具有较强探究性的课堂和学生的课后学习。尤其是学生的课后学习,能够顺应学生的能力差异,为教师实现个性化差别教学提供更好的途径。
第二,要发挥E学习应有的功效首先需要学生能适应和熟练操作新的学习工具。相对于普通的纸笔来说,电脑的操作使用更加复杂,出现问题的几率也更大。在本堂课中,学生的操作不是很熟练,还出现过系统死机的情况。所以相关机构在开发软硬件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产品的质量,还要关注产品的易用性,不要增加使用者的操作负担。
总之,E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学习方式应该广泛推广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中来,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更方便地展示自我,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到学习探究中来,开拓历史视野,培养历史思维,提高历史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白皮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 何克抗.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e-learning与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2年第3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