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们有需要,寒假的每一天我都会乐意帮助你们,我愿意为你们做无偿家教,我愿意帮助每一个看重自己未来的人!”这是他第一天接手高三(10)班时讲的一句话,简短却掷地有声。全班鸦雀无声,连最顽皮的男生也收起了笑容。
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2011年的整个寒假,他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免费为需要的孩子辅导,给他们个别讲解作业,解答他们作业中的疑难问题。开学后,自习课外的走廊上,总会看到一个瘦瘦弱弱的背影,他时而用笔在计算,时而又抬头看看孩子的反应。
一位同学也这样写道:“您放弃了休息的时间,在鞭炮声声的大年初五无条件的为我们补习,清晰的讲评,耐心的指正,仿佛这是理所当然,没有丝毫的不耐。只是,当我们看到你时时不离手的浓茶,看到你为我们备课而熬红的双眼,我们真的感动了。”
从教20多年来,他持正守义,以强烈的使命感和智慧的爱感动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他就是常州市第一中学数学老师袁守义。
袁守义,2002年从淮安市引进常州市第一中学,他先后获得“县十佳教学明星”、“县青年教师教学明星”、“县首届骨干教师”、“淮安市劳动模范”、“常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常州市第一中学首届“模范班主任”、常州市第一中学首届“增效减负型老师”等众多荣誉。而这些荣誉的背后,恰恰体现他对教育事业的一份坚守。
轻松高效,走近教育的灵魂
“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爱因斯坦的名言也是袁守义老师的名言。 “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爱因斯坦的名言也是袁守义老师的名言。
袁老师认为学生课业负担超重的主要原因在教师。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的学法。袁老师要把这句话渗透到学生的灵魂中去,让任课老师、家长和学生从思想上松绑,为自己教学方法上改进提供条件。把学生沉重的负担减下来,同时增强教学效果,这是袁老师永远的追求。2010届高三“一模”后临时多带一个班的课,高考中该班达线率居全校同类班级之首。
在“增效减负”中,他抓住了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教学中,他不是一味地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用尝试、试验、质疑、讨论、求问、归类等办法寻求结论,从发展学生的自信、勇气和钻研中培养、发展学生。
作为一名老教师,照理说上课前的准备是不需要花很多精力的,但袁老师从不这样认为。无论是哪一届,无论是高三毕业班,还是高一高二,他总是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真准备每一堂课,力求使每堂课都十分精彩。但由于他身兼班主任、教研组副组长和高三备课组长等,白天工作繁琐而强度大,他在充分利用好白天的时间的同时,每个夜晚他都要挑灯备课、查找和整理资料。他说,数学备课主要是选题、做题,选哪些题,如何讲这些好题,这都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选题、做题到深夜十一二点钟是常有的事。但也正是这些夜晚的辛苦付出,才换来白天的一堂又一堂精彩的课!袁老师的每一届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听袁老师上课,轻松、收获大。于是在每次的民主评教中,学生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优秀率几乎都是100%!他被评为常州市第一中学首届“增效减负”型老师!(全校仅有两人)
一位学生回忆:“上他的课,最大的感受是袁老师思维之敏捷让人佩服,估计他脑细胞运转的速度可以和刘翔冲刺时的速度较量高低了。飞速流转的粉笔间,伴上他特有的如猛虎咆哮般的大嗓门,让同学们无不绷紧了神经,去努力跟上他“矫健的步伐”。刚上了不到十分种的课,细密的汗珠已布满他的额头,那汗珠似乎带着几份激情,但另外的那几份是由于内心急切吧,为我们的数学成绩,更为我们的将来。有时候,一节课下来,您要写满十面黑板。雪白的粉笔灰染白了您的头发。老师啊,看着您的那双手一下又一下地挥舞着,就像看到了天空中那鸟儿不知疲倦的翅膀。您的手是我们印象中最美的,正是它托着我们飞翔,飞得更高更远。”
激情和睿智不是靠内在的涵养与胸怀,又何以让人留下如此清晰的印象啊?他的课,早已不仅仅是一堂课,而是慷慨激昂、丰富生动、全身心投入的演讲,他的演讲不仅是知识的集合,更饱含他对学生、对工作无限的热忱。
作为市一中一名站在教改前沿的数学教师和主导学校数学教学方向的教研组组长,袁老师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培养健康而杰出的高素质人才,还是只追求教学重压下的高分效应?”他说,不是不要分数,而是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轻松自如地获得高分,到达成功的彼岸!
言传身教,奉献教育的赤诚
“问他数学题,问到较为容易的题时,他会先让我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循循善诱耐心地点拨我;而当问到些难度并且较为生疏的题,我顿时觉得眼前的他不是一位数学老师,而更像一个充满热情的数学爱好者。读题时专注的神情,一次又一次不懈地尝试各种方法……我无言了,那无言里包含的是一种肃然起敬,更是一份感动。”一位学生如是说。
“高中三年,我最感谢的就是班主任袁老师”,这句话说出了很多学生的共同心声。同样是06届的学生秦皓,他特别有个性,经常无视班级纪律,几乎天天迟到。袁老师见说教了两次没什么效果,就天天早晨6:00打电话催他起床,从不批评他一句,也没有给他以任何不满的情绪,这样连续打了近一个月的电话,终于打动了秦皓。有一天早晨,他对袁老师说:“袁老师,谢谢你,我保证以后再也不会迟到了!”这以后,他果真再没迟到一次,而且在高考前的动员会后,他还主动走到袁老师的面前,两眼饱含热泪地问:“袁老师,我们能拥抱一下吗?”这一拥抱着实让人感动!爱,就是能化腐朽为神奇,能化平凡为辉煌!
更多的时候,袁老师更是一个“慈父”。他时常习惯称这些十七八岁的小大人为“小孩”,仿佛学生都是他心头的骄傲,更生怕学生中的任何一个人掉队。在他心中,“一个都不能少” 的理念就像烙印,深深刻在他的心里。班上有些孩子,学业水平较不好,他们会颓废、会伤心、会退缩。袁老师更清楚地知道这些孩子需要关注。大课间,袁老师会利用时间在操场边上和他们简短的聊上几句,或是关注生活、或是关心学业、或是跟他们开上一句玩笑。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他的一次家访,曾让一个武侠小说迷将十几本小说交给其母亲保管。他的一席话,曾让一个对高考失去信心的学生重新找回了信心,他的多次关怀,曾让两位刚失去父亲学生又感受到了父爱……可以说,作为班主任,袁老师的管理方式独特,他没有暴风骤雨式的训斥,他有的只是和风细雨的关心。在学生眼中,袁老师是老师,也像是家长,更像是朋友。这一切都缘于袁老师真正地爱他的所有学生!他的爱,能产生巨大的教育磁场。06届高三学生在高考进考场前都要通过手机听一听袁老师的声音,他们说没有袁老师在身边,但如果能听到他的声音,心里也会踏实多了,因为感觉袁老师就陪着我们!
言传身教,他所带的班级,从班风到学风都十分良好,每年都被评为学校文明班和先进班。
树人育魂,成就教育的格调
“高中三年,我最感谢的就是班主任袁老师,因为袁老师是真正爱学生的。”这是06届学生毛晓凯回校看望袁老师时说出的心里话。毛晓凯原是一个让每一个班主任都感到头痛的学生,他学习习惯差,自由散慢,小毛病不断。在高二时,他和原(4)班主任关系搞僵,无法在原(4)班级待下去了,到了高三临时调到一个刚组建的地理(6)班。后来看到(4)班班主任换成了袁老师,而且他还听说袁老师对学生一点都不凶,于是又强烈要求再回到(4)班。在进班之前,袁老师只和他讲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听原来班主任讲,其实你很聪明,只是自控力差一点,如果从现在起改掉坏习惯,就一定能考上大学”。第二句是:“你是出去后又回头的,如果去(6)班的同学都考上了,而你却没考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要为自己争口气!”就这样的两句话,已深深地打动了毛晓凯,从此,他作业认真了,又能主动提问了。但由于基础差,期中考试的成绩还是不十分理想。为了继续鼓励他,袁老师还是将学校期中表彰的“勤学好问”奖给了他。为了让他的成绩能快速提高,袁老师还利用节假日单独为他补课。在袁老师的帮助下,毛晓凯最终顺利考上了南京财经大学,现在他还是大学里的班长。可以说,袁老师的帮助不仅改变了他的学业情况,也改变了他的做人品质。
08届张晶每天作业的错误率很高,袁老师没有批评她一句,而是天天给她耐心解答,她最终顺利考上上海东华大学,以后,张晶每年放假都不忘看望袁老师。09届袁华怡曾将个人写真集送给老师看,每次教师节都会打电话问候祝福。
中年男教师袁守义就是这样凭着一颗爱心来做好他的教育工作的。别林斯基说过: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袁老师认为,尊重学生的人格是爱学生的起点和基础。
“人格是最高学位”,这是袁老师在学生中的名言,更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他,稳重和善、脸上始终挂着真诚的微笑,学生说他亲切和蔼、方法多样、上课有激情;同事说他待人热忱、教学独特、观念新颖;领导说他工作认真、勇挑重担、成绩突出。这一切都缘于袁老师心中的爱。正是因为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友爱同事,眷爱学生,他在大家心目中才这么有独特的魅力。
袁老师以其高尚的人格感染着学生,也影响了一中数学组的年轻教师,甚至是其他组的年轻老师。作为数学组的资深教师,他经常担任说课和优质课评委。面对参赛的年轻教师,他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年轻老师最信任的教师之一。更为可贵的是不管在大赛前还是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年轻老师从思想上到业务,对前来请教的老师,他总是热情地为他们出谋划策,查找资料,悉心指导。作为高三数学备课组多年的备课组长,他对待组里的教师,他更是在自己深入研究高考的基础上积极指导,组织他们探讨教学方法,提高高考成绩。他将组内教学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他的备课笔记总是备课组内传阅最多的一本。当别人在休息时,他经常在工作,特别是高三后期,几十份资料都是他精心设计的。几年高三教学,他利用业余时间,高效优质整理编辑了高三两轮复习学案。同事说:“老袁,你太辛苦了!”他说:“你们也很累,我是备课组长,理应多做一点。”朴实的语言折射出袁老师的善良之心和勤恳之意。班主任工作方面有什么新招和技巧,他会主动传授给年轻的班主任。
舍己守义,凸显教育者的境界
去年父亲节,06届学生白颐发来短信:“祝袁老师身体健康!”
学生瞿洁磊每学期总会发来几次短信,将治疗糖尿病的知识告诉袁老师。
看着袁老师两年内从一个140多斤重的胖子一下变成一个只有110斤的瘦子,他的很多学生都很着急。06届学生王梦莹对电视台新闻广场采访的记者说:“每次看到袁老师上课因低血糖反应而浑身出汗时,我们都感动得只想哭,看着他日趋消瘦的身影,我们都很着急。有这样的好老师,如果再不认真学习,我们就对不起老师!”当听说07年袁老师还教高三时,06届的学生要联名请求学校让袁老师休息一年,后被袁老师拦住了。
袁老师总是这样服从于大局,为大局而舍小我。
袁老师从04年患有糖尿病,但三年来,他从没因此请过一次假,少上一节课。他常常在上午第五节课上出现低血糖反应。有一次,当低血糖反应出现时,为了补充糖份,他让学生先做一下要讲的题目,自己偷偷吃了一快巧克力,不想无意中被班长夏洁发现了,于是后来的日子里,班级的讲台肚里总会有几块巧克力。学生说,他们能为袁老师做的只能有这些。
每届高三学生毕业时都会劝袁老师不要再带高三了,同事们也劝袁老师好好调整一下,他自己也想休息休息,但当学校安排他继续教高三并做班主任时,他考虑的又是学校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了。
他曾开玩笑地说:“小车不倒只管推!”他还说:“作为一名党员,作为常州市从外地引进的人才,当学校需要我的时候,我不能躺倒不干,为了学校的荣誉,为了学生的利益,我没有理由不去拼!”
这就是袁守义老师,他连续送走了2005—2010五届高三。2010年秋,学校为了照顾他,准备让他调整一下身体,但关键时刻,他只休息了半年,2011年春节前夕又中途接班,担任起2011届高三(10)班和数学教学工作。刚刚接班的袁老师又全身心的投入,顾不上走亲访友,他利用短暂的寒假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对学生有求必应。春节期间他几乎天天到校,为学生义务辅导。
袁老师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无私地奉献自己。他爱学生,爱事业,教育工作充满艺术性,他的精神感动着同事,感动着学生和家长。他朴朴实实,他踏踏实实,他充满热情,他充满激情……他为教育的真谛,为学生的发展,为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舍弃小我,坚守着自己心中的信念,矢志守义教育,可谓“一路追求一路歌,情洒教坛不言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