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校园新闻>>新闻荐读

当语文课遇上藤花旧馆

发布时间:2016-11-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栾燕 沈帆

  北岸课程第一幕:“踏足北岸,对话东坡先生,穿越古今,遣怀月夜闲人。”



  日前,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的八(3)班孩子们在栾燕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前后北岸的藤花旧馆学习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藤花旧馆,是苏轼先生的终老地,留有很多先生的遗迹,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怀想斯人,遥想斯景,体悟斯情,苏轼先生那淡淡愁绪,闲闲雅情已经从文本中跃然心头,在这别样的课堂里,同学们读其文,念其心,反复吟诵,别有意趣。







 

  学生在课后这样写道: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生于常州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苏轼的,也没有一个不敬仰,不欣赏苏轼的。今天,我们满心欢喜的,带着一丝丝的敬仰之情,来到了苏轼的故居——藤花会馆,一所无不透着书香气息的古宅。在这里,我们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在这萦绕着古宅的书香之气中,穿越了千年的历史,走进了苏轼,品位了苏轼。
  课上,老师声情并茂的为我们讲述了苏轼坎坷的一生。踏入了这古宅,似乎更能体会文章中的惆怅与无奈。仿佛那位千年前才气横飞的君子,正坐在自己的面前,那么近,那么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三起三落,但他却能以圣人的胸怀去笑看人生的跌宕起伏,用挥毫的笔墨去感染千千万万的人,以至于千年后的我们。
苏轼在我眼前,仿佛是那么的清晰,却又那么模糊,正如花非花,雾非雾般,在  这乱世中,却依旧绽放着自身不一样的美丽。
  下课了,却还是久久不远离去。
  良久,才满载这着喜悦,归去。

  清风微拂。我们跟随着老师的脚步走入前后北岸的苏东坡故居,在那里上了一堂语文课。伴随着古色古香的气息,我们走进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在这篇文言古词里,我们赏析了苏轼优美的词句,见识到了苏轼高超的文学素养,更品读了苏轼的内心。
  环顾四周,这素雅的房屋。在这里,我好像更理解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苏轼对于美景的流连和对于仕途不顺的无奈。
  课堂结束后,我们带着敬佩的心情,参观了座房子的里里外外。我想,要是能在这座古朴、典雅的房子中赏花赏月赏诗篇,品茶品酒品古文。此乃人生一大幸事啊!

  栾燕老师这样说:
  语文就是审美,生活需要情调!
  语文就是大生活,亦俗亦雅都是真!和孩子一起做真人,这里是语文的课堂,也是人生的课堂。感谢北岸社区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如此美好的课堂。

  语文教研组组长沈帆老师这样点评:
  这是一堂传统的语文课。秋日斜阳,暖风微醺,芭蕉滴翠,瘦石嶙峋,藤花会馆,东坡故居,席坐在古朴的青石砖地上,师生一起深情诵读《记承天寺夜游》,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的奇景,感悟苏轼豁达的情怀,领悟生活的真谛。传统古典文学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又不是一堂传统的语文课。学生走出了固有的教室,融入到有特定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呼吸着自由的空气,真实的感受着历史的气息。口中诵读着课文,抬眼即可看到苏轼生活过的痕迹,伸手即可触摸到历史的存在,这是传统课堂所不能达到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常州是苏东坡的终老之地,藤花会馆是东坡故居,它坐落在前后北岸文物馆群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历史资源来解读文本,为我们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打开了思路。这节课也是语文课和校本课程《北岸文化》有机融合的一个探索。
  昔日苏轼怀民承天寺夜游赏月,今朝实验学子藤花馆吟诵悟情。教师的匠心启迪了学生的慧心,穿越时空的对话,是魅力语文,也是语文的魅力。 

  打造北岸课程,大实验一直在努力,努力让孩子们了解家乡,感受生活;打造没有围墙的课堂,大实验一直在创新,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走进美文,体验生命。(文\栾燕 沈帆 图\毛文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