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0日,常州市毛文意名师工作室开展《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八章线上共读活动。薄艳芝、李甜担任领读人,李陆云、周梦香等教师围绕教育评估展开研讨。
领读聚焦:评估指标与量规的理论建构
薄艳芝强调评估指标应聚焦任务本质特征,如编程逻辑思维,而非表面结果。量规通过维度细分实现精准反馈,如电子板报评估从主题、内容、设计、技术四维度构建4级体系。她指出理解是连续统,需设计多层次量规避免混淆正确性与理解深度。逆向设计要求从预期结果反向构建评估指标与教学活动,结合“理解六侧面”,提出多维度量规设计原则。
李甜以宾夕法尼亚州六年级写作教学为例,展示从“撰写有说服力的文章”预期结果出发,反向设计评估指标并据此设计教学活动的逆向流程。周梦香补充逆向设计需结合“理解的六个侧面”,将抽象目标转化为可观测的表现性任务。
领悟实践:量规设计的迭代优化
李陆云提出量规设计需遵循“收集样例—分类归纳—定义指标—持续完善”的循环优化流程。她强调评估应平衡学生技能掌握与理解深度,如在数据处理课程中关注学生对数据逻辑的理解,避免内容与目标脱节,通过持续迭代量规为教学提供精准反馈。
周梦香系统阐释教育评估核心框架与实践路径。她提出评估指标是判断学生理解的“观察窗口”,量规遵循标准、目标、素养、过程导向原则,以《初识循环结构》为例,运用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法构建分析型量规,强调评估需兼顾效度与信度,通过逆向设计确保教学目标与评价一致。
理论深化:效度与信度的辨证思考
针对评估的效度与信度,工作室成员畅所欲言,周波指出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采用逆向思维,先明确预期结果,再设计能体现学生理解层次的任务。他以物联网课程转型为例,强调评估应聚焦目标理解而非知识点传授,要求教师重新学习教学设计思路。
孙林娟校长指出理解有程度差异,指标如同量尺,效度好似质检报告。案例分析比填空题更能考查真实能力,基于指标的良规评分指南能细化大目标。她建议采用分析型量规,主张设计真实情境任务,适度让学生参与权重分配。
本次共读活动系统梳理了评估指标与量规设计的核心要素。教师们达成共识:评估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催化剂。未来,工作室将探索逆向设计与理解六侧面的融合应用,推动区域信息科技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