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国情怀”培养目标的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中期报告
常州是一座拥有3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遗产,为我们开发乡土历史校本课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也使我们决心将这些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下去。
2018年7月,我们申报《基于“家国情怀”培养目标的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获得省级课题立项。 9月下旬,省、市专家对我们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给予我们巨大的鼓励。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我们围绕开题报告提出的目标、内容等开展研究工作,现从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 课题进展和初步成果
(一)常态化扎实推进课题研究
我们成立课题组,构建研究框架,形成研究思路;明确成员分工,制定分阶段研究方案;搭建网络教研平台,每月召开课题组例会,本学期进行阶段小结。在我们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了省市各界专家的精心指导,在多次阶段调研中既给予我们肯定和鼓励,也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为我们的研究做了高位引领。在把专家请进来的同时,课题主持人和成员也积极走出去,实地参观和考察常州历史文化街区,参加省文化创新区研讨会,以及各类专业学会活动等,收集研究资料,开拓研究视野。
(二) 课题研究内容的进展和收获
我们围绕开题报告中的四项研究内容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收获:
1.查阅文献,调查分析,做好课题基础研究
我们通过知网查找、查阅期刊、专著,收集学术界关于“家国情怀”“乡土历史”“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等的文献资料,我们认真学习了其中近百篇重要文献,阅读期刊、专著十多种。时刻关注时政动态,通过“学习强国”等平台加强学习。
通过理论研究,我们对课题价值有了进一步认识,丰富和深化了课题内涵和外延,提出了“家国情怀”六个方面的具体内涵,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关键在于“文化自信”,最高追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认识到需将“乡土历史知识学习”进一步提升为“乡土历史文化教育”, 使学生充分了解家乡从古至今的建设成就,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将爱国主义情怀深深扎根于心底,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的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目标努力奋斗!
对课题背景和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培养既要向上寻梦也要向下扎根,养育我们的乡土是我们的根——寻根,传承。乡土历史文化是祖国悠久历史、民族灵魂和灿烂文化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素材,乡土历史校本课程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学习题材,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深度挖掘乡土历史资源,促进学生理解“家国与乡土”的关系;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促进新生代学生将“他乡”变“家乡”;通过乡土历史文化体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提升关键能力、塑造必备品格。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学生对乡土历史了解程度等开展研究,并撰写了调查报告。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了解程度还是偏低的,但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有学习乡土知识的必要,说明开发乡土历史课程具有现实需要、实施基础和教育价值。
2. 收集资料,开发课程,完成课题本体研究
我们编定了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纲要,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案,评价标准等方面。在全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编纂了乡土历史校本读物《龙城史话》,编写使用过程中听取学生、老师的意见,编写得到了多方支持,有常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的帮助,市党史工委赠送市志,以及吴文化研究会老专家老同志们的关心和协助。校本读物得到了学生欢迎,来访嘉宾也给予肯定。在不久前的常州市校本课程评比中获得二等奖。目前校本读物已出到第三版,近期我们还在做新的修订工作。
3. 构建框架,设计图谱,开展课题实践研究
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础课程学习,二是实践活动体验。基础课程和实践活动,在部分内容上有重合、相似之处,体现了两者相互关联、密切统一的关系。
基础课程学习包括两个版块:龙城史话和文创龙城。龙城史话以通史学习为主,以时间为线索,使学生了解常州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取得的发展成就。学习主要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我们探索了三种传统课堂学习形式,今年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又给了我们新的启示,促使我们开发线上微讲座,使学生在家中,利用周末时间,通过收看微视频方式学习乡土历史知识,受到学生欢迎,目前已开发和播出了四期。
主题学习以八年级学生为主,采用社团的形式,为部分对乡土历史更感兴趣、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深化学习体验的机会和尝试,更进一步了解乡土历史文化。侧重学生的互动性、体验性,以及动手创作与乡土历史文化“文创作品”。这些作品有些还显得稚嫩朴素,但确实是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和收获。
实践活动课程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另一项重要探索,分为三个方面:校内的实践活动,在家的实践活动和课程基地的实践活动。
(1)校内的实践活动:构建“1+6”式的实践活动模型,“1”即围绕一个核心任务:即培养学生“家国情怀”,“6”即六种学习项目,组成“乡土历史文化学习任务群”,开展系列活动。
(2)在家的实践活动,我们倡导家庭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和节假日和家人一起完成相关参观活动,促进家校共育。
(3)在课程基地的乡土历史文化实践活动,我们建设三个课程基地,即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常州三杰纪念馆,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寻访活动,担任公益志愿服务,进行文物保护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创新驱动,积极尝试,探索课题评价研究
在评价方面,我们主要开展了表现性评价研究,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不以诊断性评价为主,而更侧重过程性、形成性评价,结合总结性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结合,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形式包括开展知识竞赛、征文活动、撰写心得体悟,撰写调查报告、制作小报和其他与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相关的作品等。
(三) 课题研究目标的初步达成和成果
在开题报告中,我们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学校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目标,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对标目标要求,取得了一定成果。
1. 促进教师发展
两年来课题组成员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深入思考,笔耕不辍,共有29篇论文发表或者获奖,其中有2篇发表在核心期刊,有2篇发表在国家级期刊,13篇发表在省级期刊。论文涉及对课题核心概念的进一步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研究,家国情怀教育案例等。
课题组成员开设与乡土历史文化相关的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等12节。课题组成员依托课题研究,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中取得佳绩,很多老师获得多项综合荣誉。
2. 推动学生成长
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为目标,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润泽学生生命成长为核心。
通过搭建平台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如开通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公众号,发布学生参观博物馆、方志馆等的新闻,以及学生撰写的心得感悟人,让学生把对家乡的自豪,对文化的自信,对祖国的自豪,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组织研究性学习,在常州市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评比活动中,我校学生提出的研究课题:古街老巷的保护和大运河常州段保护分获二等奖和特等奖。学生在学习了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后,增强了责任意识,为城市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提出了自己的建言和建议,文保单位积极回应,采纳了部分建议,常州的一些老街巷现在也树立了保护碑。
带领学生开展了许多实践体验活动,如常州三杰纪念馆访学活动,常州泥塑馆参观制作活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等,这些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或用笔书写感受,或绘制乡土历史小报,或动手制造文创作品,加深了对乡土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了自豪感和自信心。像绘制心目的月饼这个活动,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索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 助力学校建设
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实施,丰富了学校特色文化,在乡土历史文化的熏陶下,校园环境更具历史感、文化气和人文性,办学风格更加强调传承、进取、创新,注重多元和包容。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基地建设方案,在2019年11月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文化创新案例一等奖。
4.推广研究成果
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注重成果的宣传和推广,主持人和课题组成员开设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家国情怀教育等方面的讲座十多场。
两年来学校多次接待了省市领导、专家考察团,承办了多场优秀教师国培计划,来自广西、山东、贵州、陕西等地的老师和来宾,对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发挥了研究成果的辐射作用。
乡土历史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扎实开展,也受到常州地方媒体的关注,《常州日报》、《常州广播电视版》、《常州晚报》、《常州电视台》等都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在研究过程中,也意识到还存在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 课题组成员深度学习还较为薄弱,对论文的关注要多一些,而对专著的学习则比较少,在下阶段研究中还要注意改进。我们的论文数量和质量还要进一步提升。
2. 乡土历史校本课程读物《龙城史话》得到了好评,但也存在字体较小,排版有待完善等问题,我们已经启动第四版修订工作。
3. 课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层面的行动,开展了许多活动,但还缺乏总结提炼和深度研究,典型课例和案例研究还不充分不深入,需要进一步提炼、完善。“家国情怀”的培养实践中,对“家”的层面涉及略少。
4. 评价研究方面还不够系统深入,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短板,后期要努力改进,我们将继开展有关的理论研究,开展问卷调查等。
三、 下阶段研究具体举措
1. 持续推进课题理论研究
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攻读文献和专著,与时俱进加深对课题概念的理解,理清家国情怀、乡土历史文化和校本课程建设的逻辑联系。形成较高质量的文献综述。
2. 深化课题本体和实践研究
(1)做好校本读物的修订工作,重新排版放大字体。我们在研究中认识到,校本读物应当与时俱进,参考部编历史教材的排版特点,考虑以“正文”为主,辅以“人物扫描”“相关史实”“知识拓展”等版块,照顾学生阅读习惯,使线索更为清晰,结构更为分明。另外考虑到学生实际需要,增修一本“精编版”,压缩文字量,使内容、信息更加精炼高效。校本读物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成果,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抓手,需要我们继续研究,精益求精,使者更受学生喜爱和受用。
(2)我们将继续做好基础课程学习指导,做好线上微讲座的开发和实施工作。开发相关视频资源,做好分工合作,计划每月推出一期视频,在撰写文稿的基础上,制作PPT,录制微视频,微视频每讲大约20分钟多分钟,做到结构合理、重点突出、讲解精彩、有一定观赏性。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感受,以公众号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并尝试开展乡土历史文化教育直播活动。
(3)继续开展乡土历史实践活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策略,邀请文保专家,非遗传人等到校为学生授课,开展讲座,汇报演出等。整理乡土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将乡土历史文化教育同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将常州地方最新的考古成果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坚强支撑。
3. 推进表现性评价研究,明确评价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完善表现性评价概念表述和具体评价指标的制定,作为开展评价工作的基本依据。形成评价细目表,撰写研究论文。
4. 统整各类研究资料,含过程性材料和成果性资料,进一步归纳、提炼研究成果,形成最终的研究报告,并继续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以检验成果的普适性,做好宣传,发挥辐射作用,为课题结题做好准备。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开展了近2年时间,从早期的蹒跚起步,到逐渐熟悉上手,几乎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我们都把课题研究常态化,时常思考课题研究的问题,将所见所闻与课题研究的涉及领域联系起来,经常思考和提笔,大家在一起聊的最多的,也都是如何开展乡土历史文化教育,如何把校本课程开展的更受学生欢迎。
由于我们的课题组成员,大多还是中青年教师,教科研水平还有限,尤其在理论研究和提炼等方面,自感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们坚信,我们开展的研究,我们从事的家国情怀培育,我们开展的乡土历史文化教育,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让我们充满信心和动力!我们将继续努力,在专家的悉心指导和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将课题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阶段性成果
名称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称或出版社、时间 | 字数 | 获奖情况 |
《部编教材统用背景下旧教材的有效利用》 | 论文 | 《教学与管理》2019.09 | 4300 | 核心期刊发表 |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 论文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8 | 2800 | 核心期刊发表 |
《从“耳濡目染”到“躬亲实践”——以常州为例浅谈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 论文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3 | 2500 | 国家级期刊发表 |
《在乡土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 论文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1 | 2500 | 国家级期刊发表 |
《可擦写地球仪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 论文 |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 4100 | 国家级期刊发表 |
《开拓乡土资源,打造教学新天地》 | 论文 | 《成才之路》2019.10 | 2200 | 省级期刊发表 |
《基于家国情怀培养目标的<龙城史话>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 论文 | 《考试与评价》2019年9月 | 2500 | 省级期刊发表 |
《传承龙城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 论文 | 《文科爱好者》2020年2月 | 2800 | 省级期刊发表 |
《谈乡土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 论文 | 《基础教育研究》2018.10 | 2050 | 省级期刊发表 |
《探索常州乡土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论文 | 《课程与教学》2018.8 | 4100 | 省级期刊发表 |
《学生相异构思的展现与激发》 | 论文 | 《基础教育研究》2019.2 | 3600 | 省级期刊发表 |
《以表现性评价培养“家国情怀”》 | 论文 |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10 | 5900 | 省级期刊发表 |
《可擦写地球仪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 论文 |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2 | 4000 | 省级期刊发表 |
《家校携手瓦解“馋猫”小分队》 | 论文 | 《人文之友》2020.3 | 2400 | 省级期刊发表 |
《特殊教育 爱的教育》 | 论文 | 《常州特殊教育 》2020.9 | 2500 | 市级期刊发表 |
《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方法初探》 | 论文 | 《新智慧》2019.8 | 3200 | 省级期刊发表 |
《充分利用文博资源,让校本课程更有“料”》 | 论文 | 《新课程导学》2020.8 | 2100 | 省级期刊发表 |
《寻根乡土文化》 | 论文 | 《课程与教学》2018.2 | 3000 | 省级期刊发表 |
《中学生乡土历史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论文 | 常州市教育局 | 6500 | 市三等奖 |
《常州乡土历史教学研究》 | 论文 | 天宁区教育局 | 5000 | 区二等奖 |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教研的探索与反思》 | 论文 | 陕西师范大学 | 4000 | 省一等奖 |
《利用文博资源,讲好家乡故事——<走进常州先民>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 论文 | 常州市教育局 | 2200 | 市三等奖 |
《以“橙”待人》 | 案例 | 常州市教育局 | 2400 | 市二等奖 |
《培养家国情怀,推进文化育人 ——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基地建设概况》 | 案例 | 江苏省教育厅 | 6500 | 省一等奖 |
《刍议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 | 论文 | 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 | 4900 | 省一等奖 |
《历史时空素养的培育一二道“圩墩遗址”试题引发的教学思考》 | 论文 | 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 | 2700 | 省二等奖 |
《龙城史话》 | 校本读物 |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 | 60000 | 市二等奖 |
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纲要 | 课程纲要 |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 | 3700 | |
《龙城风情(民俗卷)》 | 专著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10000 | 课题成员担任编委 |
《世说西夏墅》 | 专著 | 凤凰出版社 | 40000 | 课题成员担任编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