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校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开展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以来,学校多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体验北岸,渗透课程,浸润文化。还记得九年级美术组与常州泥人馆合作开设《灵动的生命》活动,学生尝试制作塑像,了解人体脸部肌理,体验手工制作中的劳动美学,短短一小时的活动让大实验的学子们泥塑课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泥塑”这一单元也成为新一届九年级同学最为期待的章节。
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南朝齐梁故里,被称为“中吴要辅”。常州境内风景名胜、历史古迹很多,但是同学们对常州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太平天国护王府、天宁寺、红梅阁等这些古代建筑群体已在历史中被损毁重建,为了使这些建筑样貌更好得以传承,本学期,我校携手常州泥人馆,在九年级开展“龙城记忆”活动,尝试复刻老常州建筑残垣。
本活动共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了解老常州,追忆老建筑;第二阶段,规划画面,制作泥片;第三阶段,釉下彩绘,整体造型构图装裱,第四阶段,作品汇报,展评研讨。通过“龙城记忆”学习让同学们从动手劳动中感受常州建筑的前世今生,体验传统匠人的美学思维。
活动中,同学们兴致高昂,不少同学课后自发的用文字记下内心的感受。我们先来一睹为快吧!
坚实的陶土,收藏了江南湖畔走过的哒哒马蹄;明艳的色彩,蕴含了春去秋来,日升月落的毗陵盛景……泥塑课程之旅,像是在与千年的光阴对话,挽指流转间,笔下是白墙黛瓦,青石墨画,印象中的烟雨江南,是青果巷邻里间的吴哝,是运河旁游人的嬉言。对这片土地的千万般热爱、眷念、深情,皆化作笔刃刻绘描摹,陶土精雕细琢。
——九7 黄慧
一块窄窄的黏土片,勾勒屋檐的形状,染上些许彩釉,描摹古街风貌。
虽然仅上过两节瓷片课,但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却似一无底神秘的漩涡,引诱着我去探索、发掘艺术的新世界。在课堂上,大多时间是学生独立操作,放眼望去,各个是思维天马行空,风格独树一帜。大大小小宽宽窄窄,即使是全校的作品放于一处,也难寻出一对相似的。这便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它无论怎么做,成品总是各具特色,又不乏传统的江南色彩。简单的一块瓷片,蕴藏着先祖智慧的结晶与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它不单是一件手工制品,更是一座贯通古今的文化长桥,通过它,我们不仅了解到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更是对悠久历史、文明有了新的解读。让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在釉彩渲染的瓷片上,与古人沟通,追溯广大劳动人民的辉煌成就。
——九7 刘意
常州这座江南古城,氤氲了多少白墙青瓦,曲径回廊。纵然岁月冲淡了历史的刻痕,这份对于故土的热忱已深深扎根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感谢常州泥人馆的老师们使我有幸学习制作瓷片,体验传统艺术。难忘在刻图样的过程中满心的虔诚和激动,一提一切间勾勒出一面婉约秀颀的江南建筑,无限喜悦。
——九7 余芷涵
文稿、摄影:刘卓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