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校园新闻>>新闻荐读

推进中学共青团改革 完善“一课”课程体系——实验初中团课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16-12-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徐仙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第39届业余团校的入团积极分子们来到常州城北粮库,上了一堂不同寻常的团课。同学们参观了新建的常州粮食文化馆,了解了粮仓的变迁历史和仓储文化。而后,同学们又来到粮仓,目睹了每日饭桌上一粒粒米的来历——谷物从稻变米的过程,也感受了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粮仓的高端技术。为了推进中学共青团改革,实验初中团委力求为学生打造更多的实践平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课程没有围墙,走出去的世界比书本更精彩!(图、文 / 徐仙)


  

八(3)班 开媛同学 参观城北粮库有感

  采一缕金黄的麦穗,秋日的午后氤氲着农忙的喜悦;撷一捆丰收的稻谷,休息的田野升腾起中国的热情……在这般美好的一天,志愿加入共青团的我们来到了常州粮食文化馆,品味着舌尖上的中国。

  进入馆中,明亮与偌大一扫乘车而至的疲惫。“常州粮食文化馆”几个大字映入眼帘,遒劲的笔锋仿佛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毗邻驿边,农人辛勤劳作的剪影依稀可辨;大运河畔,千载稻香随时光缓缓流淌……

  一旁的墙壁为我们展示着“粮”字的多种书法浮雕。解说员讲解道,在古代粮食匮乏,对人们而言,粮食是弥足珍贵的,于是粮便是 糧”。而如今的人们衣食无忧,“糧”便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写法。一个小小的“粮”字,蕴含了历史的古老与现实的美好,着实令人感慨万千。

  再往馆中走,解说员为我们介绍起中国五大主要粮食。粟麦稻黍菽,连结着民族的危亡,勾勒起中国的模样。

  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的著名粮仓:从汉代甘肃大方盘粮仓,到隋唐河南洛阳含嘉仓,再到清代陕西“丰图义仓”,正是这些科学合理的粮仓,储存着中国的命脉。我们亦了解了中国古代粮食管理制度,从夏商周时期,古代君王便设立了制度,自此,历朝历代都分外重视粮食,由此可见,粮食是社会稳定的定海神针。

  如今,储粮技术愈发发达,“四无”粮仓、“四合一”储粮技术、粮食仓储信息化,这都是储粮人将自己的智慧与科技结合而来的。我们也终于深刻地明白——

  他们,或许人各有志,但当他们的愿景合众为一时,便若长江黄河般奔流不息,若万花飞华般矞矞皇皇。

  拯救苦难中的人们,让人们拥抱希望的曙光,就是他们的信仰梦想。

  进入粮仓,抚摸用粮食铺成的道路,凝重,无言,却思绪万千。

  王力宏的歌词在耳边回响:柴米油盐酱醋茶,一点一滴都是幸福在发芽。

  一盅两件三杯四盏,道不尽粮食中的人生;一锅两碗三瓢四盆,装不下舌尖上的中国!

 

  八(3)班 张珂同学 参观城北粮库有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百姓美好生活的基本。现正值麦穗飘香的收获之季,我们跟随老师去参观了常州城北粮库。

  在库里新建的常州粮食文化馆中,我们了解了储存粮食的仓库从地窖一步一步到现在的仓库的变迁。知道了粮食仓库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用破旧房屋,庙宇建成的无虫、无鼠、无霉、无雀的“四五”粮仓到如今的“信息化”仓储库。

  古人云“仓癝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粮食是社会稳定的定海神针。所以粮食文化管理制度一直是各朝各代君民的头等大事,甚至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粮食不可不谓为“国之重宝,天下之大计”。正因如此,才有了一代代粮食人“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仓储精神。

  我们一起来到仓库,进去参观。走在堆成山似的粮堆上,眼前尽是金黄,颇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意味。捧起一把麦穗,粒粒饱满,颗颗金黄,这些可都是农民伯伯们汗水与心血的结晶啊,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粮。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讲解员说,这一个大仓库足有3000吨的仓储量。是一家人几辈子也吃不完的。我不禁对这里又多了一份惊叹。

  同学们,农民伯伯们用心血和汗水迎来收获。我们不能浪费粮食,不能让他们的汗水与心血付诸东流。所以,从平常点滴做起,“光盘”行动从你我开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